你爱电影,肯定爱听故事,还听过各种关于「讲故事」的传说。故事讲得好,可以走上歌唱选秀的舞台,可以拉上风投敲纳斯达克的钟,甚至如秦朝甘罗一样,以十二岁的稚龄领大国上卿之位。有史以来那些各类艺术形式,如史诗、音乐、雕塑、小说、建筑……都是故事的不同载体。如果说人类有什么亘古不变的天性,便是因为「故事」如痴如狂。
电影诞生至今,百余年光影。当1911年,电影尚在襁褓之中,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李乔托·卡努多便大声宣告「电影是一门艺术」的理论主张。自此,电影便冠以「第七艺术」的之名,位列建筑、音乐、绘画、诗、雕塑和舞蹈之后。
二战以后电影工业蓬勃发展,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电影大行其道,与之相对的,是传统「六艺」的日薄西山。电影一枝独秀,渐成各艺术品类的「霸权」。因为电影集光影艺术、视听语言和戏剧张力于一身,是最适合「讲故事」的艺术。
有一种类型的故事,人们百听不厌。像远征的将军十年漂流,几经挫折,终于返乡归国,赢回妻儿家产(《奥德赛》)。
又比如一个小孩拔出了传说中的石中剑,长大后建立圆桌骑士,历经重重劫难打败了异国统治者(《亚瑟王》)。
凡此种种,大意是在说故事主人公如何饱受磨难,渡过种种灾劫,最后不忘初心终成正果。
前途是光明的,但道路是曲折的,打怪路上一帆风顺的故事必然不好看,文似看山不喜平,打斗高手如成龙也会被恶人踩在脚下,锋利的兵刃也会指向其面庞。
神勇如铁金刚007亦照样被坏人扔下瀑布,摔得鼻青脸肿,个中狼狈自不必多说。
在结尾到来之前,主角光环再炫目,主人公也必然「劫数难逃」。
说文解「劫」
「劫」本是佛家言语。汉语繁衍至今,自公元二世纪起曾有过五波被外来语「入侵」的历史,由此吸纳了万千词语,行程蔚为壮观的汉字世界。如琉璃、卡、摩托车、革命、卫生、芒果、须臾、刹那等,其语源皆来自外语。佛教典籍翻译是外来语的一个重要来源。「劫」这词,便是经丝绸之路沿西域进入了汉地文化。
佛教中「劫」,其旨意为时间的计算单位。成、住、坏、空是为四中劫,四中劫合为一大劫,计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。
后来,「劫」的意思也演变为:灾难、强取、威逼之意。词语如劫数、抢劫、浩劫、劫后余生。本文中使用的「劫」字,其含义兼而有之。
《大只佬》:李凤仪——无常劫
佛说无常。一切事物皆因缘而起,渐而败坏,故曰无常。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此四字偈语流传甚广,可作为「无常」观最好的注脚。
和「无常观」处处联系在一起的是「因果论」,作为基本元素共同构成了东方文化朴素的世界观,深植于华夏文化深处,继而也会对电影产生深远之影响。2003年上映、第二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影片《大只佬》,就是一部讲述「因果」的电影。
脱衣舞男大只佬(刘德华)本是一位僧人,因错失手打死小鸟,平生不曾伤害性命的他因此坐禅七日七夜,获得看到因果的能力。他无法接受「万般带不走,唯有业随身」的因果论,故此还俗,放纵红尘。
张柏芝饰演的女警官李凤仪与跳艳舞的大只佬相遇。大只佬看到了李凤仪身上背负了沉重的劫难,将不久于人世。为了帮助心地善良的李凤仪,大只佬暗中帮助她屡破奇案,欲积其善德,但依然无法洗刷罪业,渡过劫难。与此同时,李凤仪不知不觉中了解到大只佬背后隐藏的身世,决定只身北上大只佬的家乡,去寻找大只佬背后的故事……最后,李凤仪未能跳脱因果,在深山野林中惨遭毒手。
以李凤仪的角度,她善良热情,却无法摆脱横死的命运,堪称「劫数难逃」。且日本军人杀人之业,既非她的前世,也与她今生无关,只是因果业报。有日本军人杀人之恶因,就注定李凤仪要承受断头之恶果,这在现代人看来,纯属没有逻辑的无端横祸。但在佛家看来,这就是所谓的「无常劫」。
“业”是梵文karma的翻译,意思是实现出来的行为,而每个行为都是个「因」,必定会有「果」报。大只佬僧名「了因」,凶手真名「孙果」(寻果),就是一个行为的一体两面,因果互生。因果并非轮回,前世因并不结今日果,不过是善因结善果,恶因结恶果。如是因果,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。
大只佬在山洞之中,遇到另一个人,此即自己的心影,是他郁结多年的心魔。心中佛魔交战,以棍还棍,以打还打,一一相报,两败俱伤,最终放下所有,一念之间,放下了心魔,接受了因果,从而渡过了自己的劫难。
愈渡「无常劫」,唯有放下报复,多种善因,不结恶果。电影最后,大只佬找到了果(孙果),张开双手拥抱了他。十年逃避、几成野人的孙果痛哭流涕,投案自首。而大只佬也褪去衣服,剪去毛发,重新披上袈裟再次成为了「了因和尚」。结尾处,刘德华在漫天花雨中悠然散步,象征着劫难之后的新生,正应了佛家追求的「欢喜」之境。
更多内容~清关注下期-从「劫数难逃」到「历劫重生」 盘点渡劫的电影下。
全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