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陆上自卫队早期的战略是“诱敌深入”,利
61式坦克
61式坦克
用日本特有的崎岖地形来布阵迎敌,因此以往的61式与74式主战坦克都十分注重以地形为依托的战术(如利用地形反斜面、稜线来隐蔽车体,同时炮管以最大俯角对敌方展开攻击 ,甚至居高临下射击敌方坦克较为薄弱的上部装甲),作战模式倾向定点射击 ,而不是在平面的开阔地上与敌方主战坦克作战;在此种方式下,日本坦克部队比较能抵销苏联坦克火炮口径较大、装甲较厚的优势。另一方面,日本本州地形崎岖,平原狭小,而且道路桥梁的宽度与载重量都比较有限,也连带限制日本坦克的体积重量,否则势将难以进行长途部署。[2]
70年代末期随着日本的综合国力蒸蒸日
三菱74式坦克
三菱74式坦克
上,日本便开始研究将自卫队的战略转为更从原本“消极专守”改为向外推进的“洋上击破”,即在外洋便将来犯的敌方机舰消灭;此一战略的重点自然是大幅强化海上自卫队与航空自卫队的战力,而陆上自卫队为了呼应此一战略、避免遭到冷落,也将过去“诱敌深入”的防守策略改为“水际击破”,将决战区域向外推展至滩岸,企图在敌军半渡或刚登上滩头之际便将之消灭。因此,此阶段陆上自卫队提出许多用于滩岸决战的武器系统,包括购买MLRS多管火箭、发展车载反舰导弹系统,以及发展战力更强大、能直接与苏联T-72/80正面一搏的新一代主战坦克。[3]
计划确定
1975年74式坦克的量产仍持续进行之际,
90式坦克1、2号原型车
90式坦克1、2号原型车
日本防卫厅便决定研发一种技术水平与当时仍在测试的美国M1、德国豹2同级的新一代坦克,由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四研究所主导,并邀集日本诸多知名民间产业参与,其中三菱重工负责研制车体与发动机,三菱电机和富士通公司负责车上机电设备,日本电气公司(NEC)负责火控系统,日本制钢所负责研发火炮。 在1976年,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提出初步设计,代号为STC(日本第三代主战坦克原型车),在1977年进行设计发展,在1980年推出首批两辆原型车。[4]
研制定型
由于日本尽可能在STC上使用自制组件,导
自卫队展示中心的90式试验车
自卫队展示中心的90式试验车
致研发时程大幅延长,并且遇到若干障碍 ;例如前两辆STC原型车采用日本自制的120mm滑膛炮,基本上是先前74式坦克的105mm旋膛炮的放大、无膛线版,不过在测试中表现不佳,而且迟迟未能克服问题;此外,STC那具改良自74式坦克10ZF22WT的10ZG32WT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研发也不太顺利,直到1982年才初步完成。在1985年7月的装备审查会议中,当局决定放弃日本国产120mm坦克炮,改向德国引进著名的Rh-120 120mm 44倍径滑膛炮,并依此进行第二批原型车的制造。[5]
STC第二批四辆原型车在1986至1988年间陆
土浦武器学校常设展示的90式试验车
土浦武器学校常设展示的90式试验车
续推出,换装Rh-120主炮, 在1987年9月至1988年12月进行第二阶段的测试 。原本STC预定在1988年完成所有测试并正式定型,然而由于进度略有落后,直到1989年2月才交由陆上自卫队进行测试,并在1989年完成全部的 激动与射击测试,四辆原型车总行驶里程约20500km,共射击3100发炮弹。STC在1989年12月15日的装备审查会议中正式定型,1990年8月6日正式依照年份命名为90式并投入量产
全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