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蛙的游戏形象,何不是许多都市青年内心所期待的生活方式? “儿行千里母担忧。”一个朋友如此感慨,这可不是她升级当妈了,而是玩起了新近登上流行榜单前列的手机游戏——《旅行青蛙》。 作为一个从《超级玛丽》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玩家,我下载安装完这款游戏以后,第一感觉是这也太无聊了!要悬念没悬念,要刺激没刺激,要谋略没谋略,在各种画面酷炫的手游占领市场的当下,玩《旅行青蛙》只能为画面中的青蛙准备食物,送它出门旅行,又静静地等它回来,绝大多数时间不需要任何操作——静静等着就行,因此它又被称为静置系游戏。 唯一不确定的是,青蛙什么时候出门,什么时候回家,姑且叫它“薛定谔的青蛙”也罢。刚玩这款游戏,让人感觉就像看一些直播,无非是用一种无聊的方式来打发无聊。 跟早些时候流行起来的“云养猫”类似,《旅行青蛙》为玩家提供了替代现实的某种体验。只不过,这款游戏的脑洞开得更大——在现实中,认认真真把青蛙当成宠物来养的人恐怕并不多,青蛙也不比猫狗之类的大众宠物更容易伺候。能把养青蛙开发成一款游戏并取得成功,让人不得不赞叹始创者的脑回路清奇! 游戏不过是博君一笑耳,但其吸引众多玩家的门道,却值得深思。在玩手游成为现代人一种生活方式的当下,什么游戏流行,什么群体爱玩哪种游戏,无疑能够反映某种社会心态。 就在朋友圈里的玩家你争我抢地当“妈”的同时,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了一种反差:2017年,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两个指标同时出现下降。也就是说,在现实中,并没有那么多人急着当妈。 尽管没有确切的数据统计,但是通过在朋友圈里不全面的观察仿佛可以看出,年轻女性构成了这款游戏用户画像的主体。年轻,因为游戏里的“萌”“二次元”元素天然地跟年轻人有贴近性。而“云养青蛙”的体验模式,似乎抓住了女性游戏的广大市场,填补了都市青年寂寞的心理。 一款游戏,引出了寂寞这个严肃的社会问题,难怪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朋友圈。在玩家眼中,小小的青蛙就是一个需要被呵护、被关爱的孩子,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填补了玩家的情感空窗。 孤独是一件大事,英国政府已正儿八经地设置了“孤独大臣”这一部长级的职位。这一点都不好笑,据英国“孤独委员会”报告,6600万英国人中有900万人常常感到孤独。中国的人口基数更大,人口流动也很激烈,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像孤独的青蛙一样,每天早上静静地离开家门,每天夜里又默默地归来。 游戏是社会心理的映射。那些自诩“蛙妈”的玩家,与生儿育女还有很长的心理距离。他们在游戏中饲养的并非是真正的孩子,而是另一个自我的载体。他们在顾影自怜之中,找到自己对生活的期许,进而重新发现自我。“我一个人吃饭旅行走走停停”,青蛙的游戏形象,何不是许多都市青年内心所期待的生活方式? 静置系游戏既提供了一种幻象,又符合快节奏生活的现实。每次花一两分钟,收割一茬三叶草,准备准备食物,欣赏一下蛙孩子的旅游照,就能把游戏玩转。 但是,人类终究不能跟青蛙谈恋爱,更不可能把青蛙当宝宝养啊,何况这青蛙只是游戏程序而已!真诚的交流和沟通,才是人类情感的最终指向。手指一滑就能为孩子做顿大餐,这只是一种幻觉。 孤独是因为缺乏情感,而情感必然与责任相依。现实中,生养孩子意味着承担很大的责任,这责任既需要扎实的物质基础,也需要充分的心理建设。当代青年的婚恋年龄呈“高龄化”趋势,社会生育意愿也有下降趋势,跟婚姻与育儿不能承受之重责有着密切联系。 《旅行青蛙》提供了一种轻松的选择。它既在片刻之间填补了玩家空虚的心灵,又不需要玩家付出现实中同等的努力;即让玩家享受情感寄托的欢愉,又允许玩家从关系责任中抽离。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满足复杂的需求,是这款游戏的高明之处。 在现代社会这个大池塘里,很多人都像是独处的青蛙。他们期待自在、轻松的生活方式,又无力违背竞争赢得收获的现实规则。这是孤独的青蛙之痛。然而,小青蛙既需要沉下心来在独处中成长,也需要在池塘里跟大伙儿一起聒噪。既有享受孤独生活的能力,又有融入公共生活的自在,这才是现代生活应有的从容姿态。 (以上为转载内容,如侵请联系楼主删除) |
全部评论